阅读历史 |

第146章 汉王殿下沦为一个笑话(1 / 2)

加入书签

赵曜回到京城后,并马上没有上朝。不过,每日他都会进宫,上午陪梁嫔说话,下午在御书房跟皇帝说话。他下午跟皇帝说话时,守在御书房门口的侍卫都会被赶走。门口只有孙奎和孙豆豆师徒俩守着,没有第三个人知道他们父子谈了什么。朝武百官和后宫的妃嫔们都想知道他们父子俩每日里偷偷摸摸地在说些什么。众所周知,汉王殿下并不受宠。皇帝平日里并不待见他。像这几日,单独跟汉王殿下说半天话的情况,在以前从未发生过。如果不是有事,皇帝绝不会跟汉王殿下说半天话。满朝文武大臣都在猜测汉王到底在跟皇帝说什么。据他们所知,岭南并没有发生什么大事,南境也没有发生冲突。难道柔佛和暹罗等国不安分,想入侵大周不可能啊,安南和柔佛等国这些年非常老实,每年都会来大周朝贡。这几年,这些国家的王室时常来大周游玩。有些王室的成员甚至都在大周定居了。他们要是包藏祸心,是不是蠢了些既然安南和暹罗等国都没有异心,那汉王殿下在跟皇上说什么,难道皇上想攻打柔佛和安南这些国家也不可能。北境的匈奴还在虎视眈眈,皇上不会在这个时候去攻打南境附近的国家。再者,攻打这些小国家也没有什么价值。这些小国家已向大周俯首称臣,每年乖巧地向大周进贡,没必要大费周章地去攻打他们。难道皇上和汉王殿下父子情深,一两年没见,有说不完的话这更不可能。大臣们和妃嫔们猜来猜去也猜不到皇帝跟汉王殿下在说什么。这马上就要过年了,文武百官们在心里祈祷,希望汉王殿下跟皇帝说的不是大事,让他们安心地过个年。他们可不想胆战心惊的过年。在朝廷封笔前,赵曜的随行队伍终于抵达了京城。当大臣们看到汉王殿下从岭南带回来一船又一船好东西时,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同时心里充满嫉妒。汉王殿下去岭南一年多,竟然弄出这么多好东西,真是……看来,汉王殿下以前在京城时藏拙了。赵曜把带回来的东西,大部分送给皇帝,剩下的一部分送给了他的皇兄们。至于文武百官,他一个都没有送。这把文武百官气得不轻,觉得他太不识相,太抠门了。这两天上朝,赵曜能感受到大臣们的冷眼和阴阳怪气,但是他当做没看到。因为赵曜送了不少东西,景王和代王他们对赵曜这个弟弟有了好脸色。他们竟然主动邀请赵曜去他们府里做客。赵曜没有直接拒绝,笑着说到时候再说。在朝廷封笔的前一天,皇帝下旨给赵曜赐婚。大臣们都知道赵曜从岭南回到京城,为的就是成婚。百官们很好奇皇帝会把谁家的女儿赐婚给汉王殿下。他们猜测皇帝不会把位高权重的官员们的女儿赐婚给汉王。汉王一直都不受宠。这去了岭南做了不少好东西,是讨了皇上的欢心,但是皇上并没有因此看重他。皇上应该会在五品以下的官员们中挑选。当天,皇帝下旨赐婚时,惊呆了满朝堂的大臣们。百官们都一脸难以置信的表情,他们不敢相信皇上竟然把一个农民女子指婚给汉王。农民女子啊,家里没有任何人做官,祖上翻三代都是农民。娶一个农民女子为王妃,皇上这是在羞辱汉王殿下吧。一时间,赵曜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笑话。朝中官员们也一向瞧不上赵曜这个汉王,但是当他们听到皇帝的赐婚旨意时,也忍不住同情可怜赵曜。不说前朝,就是前面几个王朝,从未出现过农民王妃。皇上即使再不喜汉王殿下,也没必要这么折辱他吧。再怎么说,汉王也是他的亲生儿子啊。朝中大臣可怜赵曜,京城百姓为汉王不平。「难道汉王殿下不是皇帝的亲生儿子」如果是亲生儿子,皇帝怎么能这么狠心的对待汉王。「如果汉王殿下不是皇上的亲生儿子,那汉王殿下早就死了。」「既然汉王殿下是皇帝的亲生儿子,为什么皇帝对汉王这么狠啊」「农民王妃,这皇上怎么想的啊。」「皇上就这么讨厌汉王这个小儿子吗」「汉王殿下真是太可怜了。」「汉王殿下是个大好人,做了那么多好东西,又做了那么多好事,为什么皇上要如此待他」京城的百姓们都替赵曜委屈。有不少人还为他哭。被所有人怜悯的赵曜,此时正在安慰怒火中烧的楚王。楚王听到赐婚旨意时,气的火冒三丈。如果不是还有一丝理智,他差点在朝堂上怒怼皇帝。下了朝,楚王要去御书房找皇帝要个说法,但被赵曜拉住了。「十弟,你不能接受这门赐婚。」楚王从未像现在这么愤怒。从小他就知道父皇不喜欢十弟,但是他从未想过父皇会如此羞辱十弟。「父皇太过分了,我还是进宫找他理论。」楚王很想说皇帝不配为人父。赵曜亲自给楚王倒了一杯茶,又亲自端给他。「四哥,喝杯茶消消气。」楚王放下茶盏,见赵曜一副笑眯眯的模样,更是心疼。「十弟,你放心,四哥一定替你拒了这门婚事。」父皇这是让全天下人笑话十弟啊。十弟可是他的亲生骨肉,他怎么能如此恶毒地对待十弟。对皇帝,楚王一直充满孺慕和敬畏。皇帝一直以来不待见赵曜,他替赵曜委屈,也对皇帝有些不满,但是从未用「恶毒」一词来说皇帝。他心想父皇不喜欢十弟就不喜欢吧,他这个做哥哥的疼爱十弟就好。只是他没想到父皇厌恶十弟到如此地步。「四哥,我觉得父皇安排的这门婚事很好。」他一开始想不通,后来明白父皇的意图。说实话,他刚开始并不想接受这门婚事,但后来得知他未来的王妃一直为他学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